手機掃碼訪問本站
微信咨詢
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病、慢性病,其中以骨關節炎(OA)和類風濕性關節炎(RA)為主要形式。研究發現:選擇性COX-2抑制劑(如塞來考昔和羅非考昔)可能會妨礙骨折的正常愈合,在治療骨關節炎等方面受到限制。因此,開發安全、有效、副作用小的非甾體藥物為臨床上所急需,降低胃腸道副作用是近年來開發新型NSAID的基本出發點,其中前體藥物及NO供體型NSAID是兩個重要的研究方向。
安吡昔康(AMP)為新型長效非甾體抗炎藥,臨床上主要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骨關節炎、腰痛、肩周炎、頸肩腕綜合征、外傷、手術和拔牙后的鎮痛和消炎。作為日服一次的新一代非甾體抗炎鎮痛藥,本品具有作用強、持續時間長、安全性高、胃腸耐受性好等顯著特點,在醫藥市場上頗受關注。
安吡昔康屬環氧合酶抑制劑,在體外不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作用,口服后在體內轉化為具有生理活性的吡羅昔康,抑制致炎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而發揮抗炎作用,其它作用機理包括抑制游離氧的產生,抑制溶酶體酶的游離等。
安吡昔康(AMP)的抗炎、止痛和止潰瘍作用與其它4個非甾體抗炎類前體藥物氯索洛芬(Loxoprofen,縮寫為LOX)、芬布芬(Fenbufen,縮寫為FEN)、萘丁美酮(Nabumetone,縮寫為NAB)和消炎痛法呢酯(Indometacinfarnesil,縮寫為IF)比較:肉芽腫形成試驗,AMP的抗炎作用最強,是其它藥物的3.2~29.4倍。佐劑性關節炎試驗測試,AMP抗炎作用最強,是其它藥物的5.4~1309倍;止痛作用最強,是其它藥物的2~145倍。佐劑性關節炎試驗中,UD50與EDs的比值顯示AMP與其它前體藥物相比,具有更低的致潰瘍作用,較高的安全性。通過動物實驗與吡羅昔康、吲哚美辛等非甾體藥物的UD值、GSH下降水平及家兔胃細胞的毒副作用的比較發現,安吡昔康對胃黏膜的刺激很小,致潰瘍作用低,幾乎沒有毒副作用。以上結果表明,AMP是一類強效、安全的前體藥物,具有平穩的抗炎止痛作用。
國外大量臨床研究顯示,安吡昔康治療牙痛、腰背痛、頸肩腕綜合征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,但與吲哚美辛、阿西美辛相比副作用較低,異常實驗值僅為7.1%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每日服用安吡昔康27mg,經長期治療后,患者血漿中的吡羅昔康水平維持在一個幾乎長期固定不變的范圍內。因此,我們認為安吡昔康是一個安全、有效、低毒的長效非甾體抗炎藥,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品種。
隨機、開放、多劑量給藥設計的方法,12名受試者均多次口服安吡昔康片27mg,每日1次,連續口服11d,第8,9,10天給藥前收集血樣,第11天給藥后在不同時間點收集血、尿樣本,用HPLC法測定樣品濃度。結果1名受試者在第7天退出試驗,11名受試者進行了藥代動力學統計分析,給藥后主要藥代動力學參數如下:Cmax為(8.14±2.81)mg·L-1;t1/2β為(50.10±18.10)h;tmax為(5.60±4.10)h;AUC0-∞為(837.05±441.47)mg·h·L-1;0~192h尿中原型藥物累積排泄百分率為(0.55±0.51)%。因此安吡昔康片多次給藥后,由于藥物半衰期很長,給藥前存在一個非常高的谷濃度值,血藥濃度和藥代動力學參數有一定個體差異,藥物尿液排泄量很少。
將過氧化苯甲酰21mg(0.08mmol)加到6.37g(58.7mmol)氯甲酸乙酯和氯化硫酰16(67.4mmol)的混合液中,攪拌,緩緩加熱回流2.5h,繼續攪拌30min,收集bp在119~140℃的餾分4.92g,收率:58.6%(文獻bp130~132℃,收率:49.7%)。
將適量的吡啶滴加到1-氯乙基氯甲酸酯5.42g(37.9mmol)和14mL無水乙醇中,溫度控制在20℃以下,室溫攪拌30min,過濾,濾液分別用水、飽和食鹽水和5%硫酸氫鉀洗滌2~4次,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鎂干燥,減壓蒸餾,收集62~72℃/2.93kPa的餾分4.75g,收率:82.1%(文獻bp65~66℃/2.93kPa,收率:65.2%)。
在氮氣保護下,依次加入自制的化合物(2)10.0g(30.2mmol),碳酸鉀98.35g (60.4mmol),化合物(3)12.8g(83.9mmol)及無水丙酮350mL,加熱回流19h,然后加入無水碘化鈉22.6g(150.7mmol),回流5h后,蒸除丙酮,殘渣溶于二氯甲烷中,依次用水、飽和食鹽水洗滌,無水硫酸鈉干燥,蒸除溶劑,用甲苯進行重結晶得白色結晶性粉末8.22g,收率:60.9%,mp158~159℃(文獻mp159~161℃,收率:60.2%)。
主要參考資料
[1] 新型長效抗炎鎮痛藥—安吡昔康
[2] 安吡昔康在健康受試者多次給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
[3] 安吡昔康的合成及中間體的優化